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的日益加劇,所以越來越多的臨終關懷醫院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面前,臨終關懷服務也逐漸被人們認可。那“臨終關懷”到底是什么?接下來由我院張定安主任為大家講解,一起來看看吧

    臨終關懷(hospicecare)是一種專注于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一、關懷內容

    (一)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及家屬之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

    (二)心關懷:透過理念之建立減輕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并對未來世界(指死后)充滿希望及信心。

    (三)靈性關懷(佛教認為是道業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多半透過宗教學及方式建立生命價值觀。

    二、關懷目標

    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癥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恐慌,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病患家人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臨終關懷不同于安樂死,這即不促進也不延遲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務包括對癥治療、家庭護理、緩解癥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所以臨終關懷常由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家屬、志愿者以及營養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在控制和減輕患者機體上的痛苦的同時,做好臨終患者的心理關懷。

    病人進入瀕死階段時,開始為心理否認期,這時病人往往不承認自己病情的嚴重,否認自己已病入膏肓,總希望有治療的奇跡出現以挽救死亡。當病人得知病情確無挽救希望,預感已面臨死亡時,就進入了死亡恐懼期,表現為恐懼、煩躁、暴怒。當病人確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間即來,此時病人反而沉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也就進入了接受期。

    一般說來,瀕死者的需求可分三個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沒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當死亡不可避免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寧、避免騷擾,親屬隨和地陪伴,給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對美(如花、音樂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寫遺囑,見見最想見的人,等等。病人親屬都要盡量給予病人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后時刻。

    三、關懷作用

    1.以照料為中心

    對臨終病人來講,治愈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標以由治療為主轉為對癥處理和護理照顧為主。

    2.維護人的尊嚴

    患者盡管處于臨終階段,但個人尊嚴不應該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遞減,個人權利也不可因身體衰竭而被剝奪,只要未進入昏迷階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醫護人員應維護和支持其個人權利;如保留個人隱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醫療護理方案的制定,選擇死亡方式等。

    3.提高臨終生活質量

    有些人片面地認為臨終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沒有價值,病人也變得消沉,對周圍的一切失去興趣,而臨終關懷則認為: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所以正確認識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價值,提高其生活質量是對臨終病人最有效的服務。

    4.共同面對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樣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實,正是死亡才使生顯得有意義。而臨終病人只是比我們早些面對死亡的人。死賦予生以意義,死是一個人的最終決斷,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要迎接挑戰、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