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一般已經確定病人失去繼續搶救生存意義,在醫學和人力不可為的時候,醫生的工作也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家屬也主要是陪伴病人走完后面的時光。

    在那段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

    一是過度治療: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

    另一個是治療不足: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

    人在臨終期,接近死亡的時候,究竟會經歷哪些事情?我們又應該怎樣合理地為他們減少痛苦呢?

    1、脫水狀態

    吞咽出現困難,周圍循環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

    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

    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2、呼吸衰竭

    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饑餓”。

    正確的做法: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

    3、吞咽困難

    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饑餓。

    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喂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后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

    4、拒絕交流

    生命的末端,甚至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

    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與親人多多交流陪伴,不要等到后面而措手不及。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而不是帶著恐懼與痛苦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