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要“內潤秋燥”怎么做到?成都東區中醫腫瘤研究院楊成平主任表示秋季養生的關鍵,就在于“外御寒、內潤燥”。順應氣候變化,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避讓秋天的肅殺之氣。下面給大家說說!
1、內潤秋燥
干燥,是秋天的基調。
而秋季的“燥”,不同于剛立秋時的“溫燥”。
此時氣候偏涼,寒與燥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復合的邪氣,我們稱之為“涼燥”。
人體五臟中,肺對應秋,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
燥邪之氣極易在秋天侵犯人體,調養不當就會出現咽干、鼻燥、皮膚皸裂等秋燥癥狀。
在干燥的秋季里,從飲食、居處兩方面入手,讓身體“滋潤”起來。
2、飲食之潤
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主題。
需要“養陰液,潤肺燥”,讓身體“滋潤度秋”。
少食損傷陰精的辛辣食物,多食用滋補柔潤的食物。
蔬菜類:南瓜、蓮藕、蘿卜;
水果類:荸薺、枇杷、烏梅;
五谷類:薏米、芝麻、核桃;
肉食類:豬肉、鴨肉、烏雞。
需注意,梨是秋季很好的水果,適當吃一些有潤燥的作用。
然而梨性偏寒,用于早秋“溫燥”較為適宜,但不適合對付“涼燥”。
立秋吃梨,宜搭配銀耳、百合等溫潤食材,煮熟后食用。
3、居處之潤
秋季,早晚溫差逐漸增大,空氣濕度卻不斷降低。
很多人都會感到口唇干燥、舌干少津,甚至皮膚干燥開裂。
這是由于涼燥之邪,不僅從從口鼻而入,也從皮毛而入。
環境濕度過低是,喝多少水也不管用。
此時可以開加濕器,但要注意對加濕器定期清洗。
避免加濕器內滋生出細菌、霉菌,妨礙人體健康。
秋季養生要“內潤秋燥”怎么做到?大家都知道了吧?成都東區中醫腫瘤研究院楊成平主任溫馨提示天氣變化頻繁,情緒波動更加明顯,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