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悟】上醫之道——從心而治!愛亦良藥!成都東區中醫腫瘤研究院黃宏主任是個老中醫,他非常認同的一句話就是“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下面就談談他個人的理解,和大家討論!
一、上醫之道
唐朝名醫孫思邈在《黃帝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钡幕A之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秲冉洝樊斨刑岬降氖牵焊呙骰蛴羞h見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沒有蔓延或癥候的時候及早干預,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護,防止疾病的發生或蔓延,倘若“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之時及早發現端兒進行干預,防微杜漸;中等層次的醫生在疾病發展呈現一定癥候的時候,辯證(和或)癥論治,將疾病及時的控制治愈;低層次的醫生往往在疾病出現一系列征候或不適癥候的時候,才發現疾病的端兒,針藥并施針對疾病進行撲救式治療。
所謂“病有千般,不離陰陽。人有萬種,總是名利?!闭嬲尾?,必須由心入手才能根本痊愈。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從心的角度來看,疾病是體內五毒焚燒的結果。五毒包括怨恨惱怒煩,是人生的心靈痛苦和無窮疾病的來源。正如:“恨人傷心,怨人傷脾、怒人傷肝、惱人傷肺、煩人傷腎,是病者,實由人性心中之生毒而種根,由性理而轉于生理耳?!?/p>
二、從心而治:養心即治病
中醫認為:心主神,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藏君火,君火以明,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之神可統五臟之神,包括脾之意,肺之魄,腎之志,肝之魂,皆由心神所主管。如果能把心神調整好,那五臟之神皆可得到調整。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精神影響著身體的健康。只要精神健康,則五臟六腑就能趨向于健康。所以說,養心即所以治病。
調養心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心理上的治療,讓病人的心神獲得解脫;或者心中充滿善良和愛意,這也是平衡心神的辦法;由心中的善念來引導臟腑氣機平衡,亦有效果。很多疾病的治愈都是從從內心深處的反省和解放開始的,這是治療疾病的至高境界,所謂養心即治病!
三、愛亦是世間良藥
對于人類的大多數疾病來說,愛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劑。愛人,尤其是從心底去愛人、寬恕人,以此來解除自己的煩惱糾結郁悶,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
愛人、愛每個生命、愛這個世界,以愛的心態來對待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飛鳥走獸。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惜每個生物的生命。不害已,也不害人,不害其他生命。用纖細的愛心去感受世界的萬事萬物,讓愛心把自己融化到萬事萬物當中。愛能讓我們的心靈充滿快樂,能讓我們的身體恢復健康。
如果我們心里充滿愛,感受著愛,就能做到隨時隨地心里裝著美好的情感,在臉上表現出良好的情緒,即面帶笑意,心平氣和。
我們更要把快樂看成是治病的良藥。真心快樂,就能讓心神得養,“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于是臟腑安定,氣血和調而病痛減輕。要治病,先讓自己的精神好起來,辦法就是快樂。
四、中醫不光是講病、講藥,更講生活,講思想
主任說道:“你看《黃帝內經》、看孫思邈的書,你會發現里面不光是講病、講藥,更多地在講生活、思想、行為、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態度和意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