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您好,這是您的3付中藥,其中里面的小包裝要包煎。

  你:小包裝要包煎?什么意思?

  相信對于第一次煲中藥的朋友來說,一些特殊煎煮法是比較陌生的,現在就請大家花幾分鐘了解一下吧?! ?/p>

 

  如何正確煎藥

       一,煎藥器具

  最好是砂鍋和陶瓷,因為傳熱比較慢,適合保溫,適合于中藥的煎煮,這些器具都不和中藥發生化學反應。煎藥的器具不能用鋁鍋、鐵鍋、銅鍋,這些都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很多中藥成分都會和它們發生化學反應,有時候還會產生有毒的化學成分?,F在不銹鋼也可以用,因為不銹鋼的化學活動性也是比較弱的,但還是不理想,它傳熱比較快?! ?/p>

 

  二、煎藥用水

  古人對于煎藥的用水,非??季?,但現在可不行了。比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什么病要 用雪水,什么病要用春雨的雨水,什么要用甘瀾水…….那只是理論上的要求,比如在臺北,什么地方來雪水?什么地方來露水?沒有!所以現在淡化了,只要是清潔的、可以飲用的水都是可以的,污染過的水不行。

  三、加水量

  理論上中藥是干燥的,藥渣要吸水,加上煎煮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再加上患者要喝進去的水,加水總和就那么多。比如人參敗毒散,十幾味中藥要吸水多少?煎煮20分鐘,要蒸發多少?然后,患者一天喝600~700毫升大致差不多了,當然有的可能多喝一點。

  取直徑較小的砂鍋,把藥放在里面,然后用筷子,或者木片,把藥壓住,然后加水,第一次加的水高出藥2~3厘米。吸水強的,煎煮時間長的,可超過3厘米,吸水差的,煎煮時間短的,可能就在2厘米左右。為什么壓住?不壓的話,輕的藥就會水漲船高,水已經加滿了,水還沒有超過這個藥,看不到水。壓住的話,能夠 準確的判斷,這是第一次。以后,藥不會浮起來了,就用不著加壓了,水剛剛超過藥的表面,有0.5厘米左右,也就差不多了。第一次為什么要多加水?因為第一次藥要吸水,以后藥就不再吸水了,所以少加點就夠了。

  四,浸泡

  這個很多醫生不交代,患者回去也不注意的。中藥在煎煮之前,一般要加水先泡,一般泡半小時到一小時。太長了有的會變味,冬天可以時間長點,夏天時間短點。泡就是要讓植物藥和動物藥恢復到新鮮的狀態,讓它們的組織吸水以后膨脹,這樣水容易進去,有效成分容易出來。

  很多植物類藥物表面都有淀粉類的成分,如果放在鍋里馬上就開火煎煮,這樣兩三分鐘水就開了,表面就糊化了,就堵塞了藥材的毛細管道,水液進不去了,有效成分也不出來了,這樣藥效不好,所以,一般中藥煎前要泡至藥材膨脹,基本恢復至新鮮的情況,再放在火上煎煮,大家一定要注意?! ?/p>

 

  五、煎藥火候

  一般來說是先大后小,也可以是先武后文。所謂的大火又叫武火,開足火力,一兩分鐘,兩三分鐘就讓里面的水沸騰,然后把火調到最小,保持鍋里面的水基本在開的狀態。如果是火爐,火調不小,可以把距離墊高一點,把高度升高,上面的火力就可以小一點。

  六、煎煮時間

  一般水溶性差的或者滋補類的藥,煎煮至水開了以后,維持半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解表藥和其他的芳香、化濕、理氣藥,溫里藥中的辛香藥等水開了以后,維持15~20分鐘,久了有效成分會揮發。

  七、及時過濾

  藥煎好后要及時過濾,把藥湯分離出來,因為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溶解度與溫度有關,溫度降低了,一些有效成分就會沉淀或者吸附在藥渣里面不出來,影響療效;另外有的中藥煎液,隨著溫度降低,黏稠性會增強,像車前子含黏液質,冷了后,就像比較濃稠的米湯,和藥渣混合在一起,湯液不容易過濾出來,因此要及時過濾。

  八、絞渣取汁

  將藥渣倒入干凈的紗布或者布里面,兩邊用力來絞,把藥渣里面的水都盡量擠壓出來。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到,如果兩次藥渣都絞盡藥湯,加起來就等于一副新藥?,F在有人做過試驗,把藥的主要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如果只是把藥渣里的水榨出來,有效成分至少占了1/3劑。所以,我們只是簡單把藥渣里面的水倒出來,一劑藥醉倒吃了2/3,還有很多成分沒有利用,這點是很多人都沒有做到的。

  

  九、煎煮次數

  一劑藥煎幾次,患者也是要問的,一般來說,煎2~3次,凡是飲片較厚且味道較濃的,要煎3次,飲片非常薄的,像桑葉、菊花這類味道是比較淡的,煎2次就夠了。不管煎2次還是3次,都應該混在一起,再分3次或2次服用。

  注:本院可代煎飲片。

  如何正確服藥
 

  “藥熬好了,快趁熱喝了吧?!蔽覀兂牭缴磉叢欢兴幍娜藢Σ∪苏f這句話。

  中藥煎好后需要趁熱喝嗎?其實,中藥未必都要趁熱喝。對于某些患者和疾病而言,中藥藥汁的溫度需要靈活掌握。特別是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僅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如何正確喝中藥,提高中藥有效率和患者的治愈率

  溫服

  普通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因為一個處方里面正常情況下都有十幾味藥,如果含有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等,溫服可以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

  也有很多人覺得吃丸、散類的中成藥很方便,像這些藥的話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

  碰到有人風寒感冒了,那就要喝到發散風寒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這就可以說“藥熬好了,快趁熱喝了吧”,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涼服

  很多人來都會詢問:我發現有些藥冰鎮一下效果更好啊,這是為什么呢?這些就是解毒、清熱的藥了,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涼服”效果更好。在南方,夏天經常服用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喝藥的時間和禁忌

  一、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肝、腎、腸道的疾病,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病的患者宜飯后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二、在實際用藥時,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于某一類藥,再加上有些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又有一句話“是藥三分毒”,這難免會對脾胃造成負擔,所以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后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腸胃的直接刺激

  三、服藥時也有“忌口”問題:服藥期間凡屬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有些藥物例如吃了人參就不要再吃蘿卜,對含有地黃、何首烏之類的藥湯就要忌吃蔥、蒜和蘿卜等,另外其他的一些普通的中藥和食材的相克也要知道一下,例如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蔥等,這都應根據具體病情按醫囑執行。

  

  四、身體的不同時期也有禁忌,中藥歷來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說法,因此絕不能盲目使用民間偏方、秘方,切莫自當“郎中”釀出“苦酒”。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配方抓藥。以妊娠為例,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兒甚至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視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麝香、三棱、莪術、水蛭、桃仁、紅花等等

  醫術重要、道地藥材、煎煮過程也不可忽略

  中醫藥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和驗證,為中華兒女的繁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但是它需要我們后輩傳承下來并運用好。

  名老專家的高明醫術固然重要,而選購道地藥材的質量把關和炮制、煎煮技術的考究也是重要的環節,倘若藥材的質量得不到保證,煎煮工藝方法錯誤,患者不按時喝藥、喝藥的方法不對,則名老專家藥方上的良心用苦也不過只是廢紙一張,只有配合質量好的藥材和良好的炮制、煎煮技術、按時喝藥才能達到理想的綜合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