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過程,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是中醫學術特點的集中表現,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下面成華東區醫院黃宏主任給大家說說!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要通過癥狀、體征等疾病現象去認識疾病本質。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結合現代醫學的各種檢查反饋,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

  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為中醫辨證的綱要。

  《內經》已經奠定了八綱辨證的基礎,東漢張仲景更具體地運用于傷寒與雜病的診療。

  疾病的臨床表現是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從八綱辨證來看,任何一種病癥都可用陰陽確定類別、用寒熱闡發性質、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淺、用虛實說明邪正盛衰的強弱。

  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適應于臨床各科的辨證,各科辨證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加以深化。

  八綱的關系:在八綱辨證中,陰陽、寒熱、表里、虛實八類證候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證、熱證、實證隸屬于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統屬于陰證范疇。所以,八綱辨證中,陰陽兩證又是概括其他六證的總綱。此外,八類證候也不是相互獨立,而是彼此錯雜,體現出復雜的臨床表現。

  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虛實寒熱性質往往可以發生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由實轉虛、因虛致實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還可以出現一些與病變性質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

  辨證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它中醫的精髓,也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