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養生問題,很多人都比較信服中醫的養生方法,在民間有些地方有著:“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這一說法,這么說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就請成都東區中醫腫瘤醫院/成華東區醫院腫瘤科段心好主任從中醫角度談談艾灸的好處!
一、中醫談為什么民間說艾灸足三里與吃老母雞有同等功效呢?
中醫認為,雞肉能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可用于陽痿、遺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黃或產后體虛、頭暈、少乳及閉經、月經量少等輔助治療。老母雞的補益作用很高,對于病久體虛的人頗為適宜。我國古人發現灸足三里具有和吃雞肉類似的作用等這些寶貴經驗都是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得出的,而且都是行之有效的,故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一說。
作為胃經要穴的足三里,號稱人體保健一大要穴,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重視。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有規律,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改善心臟功能,調節血糖,有效增強抗病能力,保持旺盛精力等。所以民間有“肚腹三里留”“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飛”這些說法。
民間還有一句諺語“若要安,三里常不干”。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想要身體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刹捎民:劬牡姆椒?,即將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點燃施灸,灼傷皮膚后,使之起皰流水保持濕潤,甚至化膿,后常留有瘢痕,以形成對穴位的持久刺激。這種方法,留有瘢痕,影響美觀,同時也有增加感染的風險,所以現在已經較少使用。
二、艾灸足三里的方法
將艾條點燃,燃頭對準足三里穴,距離以皮膚感到溫熱為度,反復在穴位上方做環轉運動,或上下如雀啄般的運動,每次10~15 分鐘,待穴位皮膚出現紅暈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化膿灸時應嚴格消毒,以防止感染。當然,假如一時沒有艾條或艾柱,還可以采用點按的方法刺激穴位:以大拇指端用力點壓足三里,可加上揉動,至局部產生酸麻沉脹的感覺,每次3~5 分鐘,此法方便易行,不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也就知道為什么有的民間會有這一傳言的說辭了,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民間養生的說法,聽著是有些難以理解,但其實也并非不無道理,值得注意的就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足三里的穴位,加上很多人自身對艾灸手法并不規范,所以要想艾灸足三里,建議還是去正規的中醫院或者找專業中醫師去調理,切勿在不了解中醫穴位的情況下胡亂艾灸,以免刺傷皮膚引起感染或者其他問題出現!